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重複做對的事,把對的事情做的更對,足夠瘋狂的相信自己,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企業家精神】2013年11月12日 16:01:49 來源: 國企雜誌
蘋果教父史蒂夫•約伯斯駕鶴西去兩年,遺下的那只蘋果也恍若失去了靈魂。iPhone 5S和iPhone 5C推出後,市場回饋大不如前,甚至有果粉舉起了寫有"No Jobs,No iPhone"字樣的標語牌抗議。
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倍加懷念天縱英才的喬幫主。電影《約伯斯》正好在這個時候上映,算是滿足了果粉的心理需求。
《約伯斯》的開端頗為講究。導演用追拍的方式跟隨著約伯斯的腳步,走進ipad發佈會現場,俯瞰著台下歡呼的人群,仿佛他是一位從天而降的彌賽亞。艾什頓•庫徹扮演的約伯斯十分驚豔,非常像喬幫主本尊。
然而在一個驚豔的開端之後,後面就有點平鋪直敘了。故事回到了1974年。退學後的約伯斯光著腳丫徘徊在大學校園裡;他和沃茲共同創建蘋果電腦;隨著蘋果的成功,約伯斯和董事會的矛盾無法調和,憤而請辭……影片對他另立山頭創立NEXT的經歷一筆帶過,直接過渡到1997年,在"還有90天蘋果公司就要破產"的陰影下,約伯斯重回蘋果君臨天下。
《約伯斯》沒有避諱喬幫主很糟糕的人品,諸如他拋棄非婚生女兒、刻薄對待合夥人、動輒歇斯底里等。和講述Facebook創立者故事的《社交網路》一樣,影片都描摹了主人公性格中黑暗的一面,不像《中國合夥人》那樣完全是校園民謠式的溫馨展現。
不過,由於約伯斯在"改變世界"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他性格上的一切缺陷都被赦免了,甚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趣聞乃至美談。
喬教主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傳奇,蓋源於他身上有一種極為稀缺的"企業家精神"。
創新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包括:
①建立私人王國。企業家經常"存在有一種夢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個私人王國,常常也是一個王朝"。
②對勝利的熱情。
③創造的喜悅。
④堅強的意志。企業家精神沒有固定的特徵,看不見摸不著,但在美國確實是薪火相傳。從洛克菲勒、卡內基梅隆、傑克韋爾奇直到約伯斯,山姆大叔能夠長期獨步天下,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富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對自己努力的一切有著近乎宗教式的狂熱,用影片最後約伯斯給蘋果廣告配音的話就是:"獻給瘋狂的人、不合群的人、反叛的人、製造麻煩的人,那些方形孔裡的圓形釘子們……那些看待事物與眾不同的人們。他們不喜歡規則,他們厭惡墨守成規。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神話或者妖魔化他們,但你就是不能無視他們。因為他們能夠改變事物,他們推動人類向前。就算別人把他們當作瘋子,我們看到的是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人。"
由此來看《約伯斯》正是對這四大特質的影像圖解。你可以從任何層面懷疑約伯斯的人品,唯獨企業家精神,約伯斯無可指摘,而且做到了極致。
"只有那些足夠瘋狂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人"——也許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的真正內涵。中國的企業家也應該從中領悟到點什麼。
【對企業家精神的分析】(MBA智庫百科)
彼得•德魯克承繼並發揚了熊彼特的觀點。他提出企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進而把企業家的領導能力與管理等同起來,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企業就是企業家工作的組織"。
世界著名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曾在26個國家和地區與幾十萬名企業家交談。其中79%的企業領導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於企業的成功非常重要。全球最大科技顧問公司Accenture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全球高級主管心目中,企業家精神是組織健康長壽的基因和要穴。正是企業家精神造就了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奇跡,引發了20餘年美國新經濟的興起。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呢?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熊彼特關於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創新者觀點,凸顯了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和特徵。一個企業最大的隱患,就是創新精神的消亡。一個企業,要麼增值,要麼就是在人力資源上報廢,創新必須成為企業家的本能。但創新不是 "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創新是企業家活動的典型特徵,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等。創新精神的實質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將已經做過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更象一名充滿激情的藝術家。
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理查•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和奈特(Frank R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risk)或不確定性(uncertainty)聯繫在一起。沒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企業創新風險是二進位的,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只能對沖不能交易,企業家沒有別的第三條道路。在美國3M公司有一個很有價值的口號:"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和無數個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著冒險與失敗,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錯誤,那麼什麼也別幹"。同樣,對1939年在美國矽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索尼、 1976年在臺灣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別在中國北京、青島成立的聯想和海爾等眾多企業而言,雖然這些企業創始人的生長環境、成長背景和創業機緣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是在條件極不成熟和外部環境極不明晰的情況下,他們敢為人先,第一個跳出來吃螃蟹。
合作是企業家精神的精華。正如亞伯特•赫希曼所言:企業家在重大決策中實行集體行為而非個人行為。儘管偉大的企業家表面上常常是一個人的表演(One-Man Show),但真正的企業家其實是擅長合作的,而且這種合作精神需要擴展到企業的每個員工。企業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一個超人(Superman),但企業家應努力成為蜘蛛人(Spiderman),要有非常強的"結網"的能力和意識。西門子是一個例證,這家公司秉承員工為 "企業內部的企業家"的理念,開發員工的潛質。在這個過程中,經理人充當教練角色,讓員工進行合作,並為其合理的目標定位實施引導,同時給予足夠的施展空間,並及時予以鼓勵。西門子公司因此獲得令人羡慕的產品創新記錄和成長記錄。
敬業是企業家精神的動力。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到:"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這是唯一可能的動機。但與此同時,從個人幸福的觀點來看,它表述了這類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個人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貨幣只是成功的標誌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才是企業家的"頂峰體驗"和不竭動力。
學習是企業家精神的關鍵。荀子曰:"學不可以已"。彼得•聖吉在其名著《第五項修煉》說到:"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學習與智商相輔相成,以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從企業家到整個企業必須是持續學習、全員學習、團隊學習和終生學習。日本企業的學習精神尤為可貴,他們向愛德華茲•戴明學習品質和品牌管理;向約琴夫•M•朱蘭學習組織生產;向彼得•德魯克學習市場行銷及管理。同樣,美國企業也在虛心學習,企業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組織,正是學習日本的團隊精神結出的碩果。
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色。英特爾總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意味著在遵循摩爾定律的資訊時代,只有堅持不懈持續不斷地創新,以夸父追日般的執著,咬定青山不放鬆,才可能穩操勝券。在發生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可以用腳投票,變賣股票退出企業,勞動者亦可以退出企業,然而企業家卻是唯一不能退出企業的人。正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紀80年代諾基亞人涉足移動通訊,但到90年代初芬蘭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諾基亞未能倖免遭到重創,公司股票市值縮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關頭,公司非但沒有退卻,反而毅然決定變賣其他產業,集中公司全部的資源專攻移動通訊。堅韌執著的諾基亞成功了,如今諾基亞手機在世界市場佔有率已達到35%。
誠信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石。誠信是企業家的立身之本,企業家在修煉領導藝術的所有原則中,誠信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原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沒有誠信的商業社會,將充滿極大的道德風險,顯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其實,凡勃倫在其名著《企業論》中早就指出:有遠見的企業家非常重視包括誠信在內的商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確指出:"企業家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符合遊戲規則下,運用生產資源從事利潤的活動。亦即須從事公開和自由的競爭,不能有欺瞞和詐欺。"
●夢想沒有實現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害怕失敗。如果不誤認為你是為人謙虛或者期盼被照顧,消除你內心的恐懼不是更好嗎?
──吉本芭娜娜
●當面臨危險挑戰的時候,由於擔心萬分之一的失敗就可能錯過9999次機會。
──韓非耶(韓國知名旅行家、國際慈善義工)
●一個人如果一次都沒有像傻瓜那樣做出魯莽的事情,那麼他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
──拉羅什富科(法國箴言作家)
●苦悶與其說產生於開始做某事的時候,不如說主要來源於做還是不做的猶豫之中。
──羅素
●膽小鬼在一生中會經歷上百次,上千次死亡。勇敢的人在一生中只會體驗一次。怎麼樣?這一次不就足夠了嗎?
──莎士比亞
●在晚年回首往事的時候,我知道我會說這樣的話:「該死,我應該採取更多的行動才對──」
──戴安娜.班.威爾拉奈次
●如果想排除所有的障礙再重新開始,那麼最終什麼都無法嘗試。
──塞繆爾.詹森(英國作家、第一本英文字典作者)
●請記住,人們常常後悔的是人生中沒有嘗試過的事情,而不是做過的事情。
──東尼.理查森(英國導演、製片)
【馬化騰3小時秘密講話洩露】2013年11月16日來源:範言直諫(微信公眾號fanyanzhijian)
建議大家這個週末好好讀讀馬化騰這篇講話,認真想一想。我是誰?我在幹啥?以後怎麼辦?
原文如下:
邀請我來這裡是很好的機會,能跟各位企業家聊一聊,其實也不是什麼演講,最主要是希望能夠跟大家互動交流,提出很多的疑問想向各位企業家請教。
當然回到最近的一些話題其實挺熱的,包括三馬同槽,現場也是有點火爆,主要是郭廣昌,剛開始說不講敏感話題,後來也講了,所以很精彩,像平安傳統金融,和純互聯網,有很多激烈碰撞。所以今天也想借這個機會把騰訊和我的觀察和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沒有微信,我們現在根本就擋不住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很多朋友都用了。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並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以前一般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螢幕,轉到手機上,所以這個路徑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但為什麼反而特別有魅力呢?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就是把人們用電腦的終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以前用PC還不能稱之為器官,離開電腦,站起來就脫離了,只有手機第一次跟著人體一起,連在一起,所以內置的攝像頭、感測器、麥克風都可以成為人們在網路世界裡面的眼、鼻、口、耳,甚至你的觸覺跟顏色,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把你的朋友連在一起。即使我們有手機QQ,但因為它有一半用戶在PC上,一半用戶在手機上,只有微信是完全基於手機來開發的。
你也看到微信其實沒有線上、離線的概念,以前我們做產品,肯定要有線上、離線頭像可以看,為什麼呢?要簡化它,因為一定是線上的,不可以離線的。但裡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比如說隱私的問題,以前這個消息送達之後,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對方是否看到,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保持一份隱私。你們肯定有感受,很多人建議說我發了這個消息過去,他有沒有看到,希望我能知道,那是發的人爽,但是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他不希望說,他希望這個東西還保持一個隱秘,不希望太透明,這裡面其實是很複雜的,不單是一個技術或者是一個軟體的水準,很多是要靠對人性的把握。
從這個產品案例,我們可以看得出,即使是像QQ已經有每個月超過六億多的活躍用戶,兩三年前已經達到這個水準了,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面依然有創新或甚至差點被顛覆的可能性。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我們可能現在根本就擋不住。回過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說這個怎麼改,那個怎麼改,在產品裡調整。所以也再一次說明,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趨勢的話,其實就非常危險的,之前積累的東西就可能灰飛煙滅了,一旦過了那個坎兒就勢不可當了,這是一個感受。
移動互聯網不只是延伸,而是顛覆
我們再看移動互聯網,有些人說移動互聯網就是加了"移動"兩個字,互聯網十幾年了,它應該是個延伸。我的感受是遠遠不只是一個延伸,甚至是一個顛覆。看過去的PC互聯網都已經不算太互聯網了,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一個互聯網,甚至以後每個設備都能夠連上網路之後,人和設備之間、設備和設備之間的通信全部連接在一塊,一切都連起來之後。這個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現在還沒到這個程度,還在慢慢摸索。
我們再來看我們的使用時間,以我們的過去統計來看,大概每個人平均用PC互聯網是2.8個小時/天,現在移動互聯網,怎麼用呢?除了睡覺8個小時,16個小時是清醒的,跟它在一塊,不太容易丟開它,未必是每分鐘、每秒鐘在看,但是有消息到達,就會使用它,這樣的話就是16個小時,再加上設備本身,比PC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時間。這裡的空間我覺得是無比巨大的。從去年7月份,PC的服務已經開始低於手機上服務的時候,不管是原有的QQ,門戶網站、微博、搜尋引擎,包括360,這一年來已經十倍的增長了,這一年已經開始超越,甚至是70%多的流量是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但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收入,全行業看應該不超過10%-20%,它的商業模式還不清晰,但是時長多了十倍。
可以說半年前我還是比較悲觀的,我在很多場合也說,這個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收。比如說搜尋引擎轉到手機上,排滿了廣告位置,沒法排在右邊,就那麼一列。或者是遊戲,在微信的遊戲出來之前,傳統的手游其實大家也不覺得怎麼樣,這個市場沒有人用手機玩遊戲玩太長時間,付費欲望估計也不高,因為體驗也不是太好,而且用大螢幕電腦玩遊戲比較爽。還有包括其他,比如說打廣告,手機流量這麼貴,還加一個廣告,一個大大的圖,一個視頻。不可想像,在PC互聯網這些都是成熟的模式,但在手機上不敢這麼做,把他們的流量轉到手機上,白白降低了收入,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Google、Facebook也一樣會面臨這個問題,直到最近這半年看到Google和Facebook股價創新高,包括Facebook也是最近這一兩個月才創新高,一下子從25塊到50塊,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終於看到他們在無線上的收入模式開始顯現,Google來自無線的收入增長加速,Facebook好像40%的收入開始來自於手機。原來他沒有想商業化,Facebook上怎麼加廣告?原來不敢做,沒敢想手機上能商業化,現在做了發現體驗還不錯,因為這裡面還得做很多研究,怎麼加了讓人不反感,這個資料出來之後股價開始上漲,從PE上給了很高溢價。
即使我在這個行業,我都有時候看走眼,因為我記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通過私人銀行還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後還往下掉,都快跌穿當時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之後,熬不住了,就出手賣掉了,25塊就賣掉了。當時我都覺得很難的,怎麼商業化?他確實厲害,美國互聯網尖端企業商業化了,後面的金融廣告、社交廣告的水準還是全球第一流的,他還真的做到了,當然他也得益於各種各樣APP需要大量廣告的這種需求。有時候我們身處其中,甚至可能外界的投資者也搞不太清楚,他只是看到一個大趨勢,我們有時候還更加擔心自己,覺得還挺悲觀的,這個也很有意思。
騰訊股價為什麼炒的這麼高?
我們壓力很大,因為我們也莫名其妙,把股價哄抬那麼高,其實我們壓力很大。這個怎麼能玩,所以社會不要給我們那麼大的壓力,還是未來長遠的看,我覺得投資人理解就理解,不理解的就虧損了,股價高低都不是我們太關注的。
騰訊的股價為什麼炒的這麼高?一是我們感覺資本市場給我們的期望很高,很多是因為微信突出來了,有門票了。微信出來之後,就兩個月前,遊戲出來了,很多從來不玩遊戲的人癡迷於裡面。第二個是因為洩露了那篇文章"千億美金下的反思",外面人說看了很震動,我當時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激進?大家的期望是寄託未來,說移動互聯網肯定很有前途,現在掙錢不多不要緊,關鍵是把這個事列出戰略,以後肯定是有辦法掙錢的,所以有很多的投資者是這樣的一個期望,把股價炒的很高,PE也很高,所以我們壓力也很大。但是我們也知道這是一個長期投入,因為很多的收入商業化未必那麼快,但趨勢是看到的,這麼多人用手機、用互聯網的服務,這個東西不可能壞到哪裡去。所以說,抱著一種長遠的發展思路,讓現在該投資的還投資,中短期的利潤多點少點都不要緊,都是階段性的問題,目前全行業都更加重視移動互聯網。所以我們的文章洩露出去之後,不僅是阿裡了,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說要移動為先,一切都以移動來發展,都把這個作為下一階段極其重要的競爭要領來看待。
為什麼移動互聯網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才第一次發現互聯網其實跟很多傳統行業的結合更緊密了,因為它是隨身帶著,跟隨著使用者,很多東西是可以跟傳統行業結合更加緊密的。互聯網顛覆了很多行業,大家都可以數一數,像音樂,遊戲其實也算顛覆了,包括索尼PS,現在可能只有微軟遊戲機xbox大家還在用,其他的那些都已經沒有人打了。媒體更不用說了,電子書、網上看資料,有微博、微信,很多媒體都占去了大家閱讀的時間。還有很多行業,包括電子商務顛覆了零售行業,包括最近很火的互聯網金融也開始,最近幾個月突然炒起來,炒的非常火熱。大家是不是覺得互聯網怎麼那麼神奇?以前覺得還是新經濟、虛擬經濟,反正不是主流,現在就變成好像主流化了。我的態度是比較辯證了,我會覺得這個不是那麼神秘的,它不是說,那是你們那個行業,這是我們的行業,其實中間是有很多的連通性。
改良肯定不行了,一定要有顛覆
前幾天三馬論壇,我去講了一個觀點,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部分,打比方就像有了電力,以前是蒸汽機,後來有了電力對所有行業都發生了變化,都發生了影響一樣。有了互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把它變成為工具,都可以升級服務。當然有了互聯網,玩法是不一樣了,會有點不一樣了,每個行業,就算是金融業沒有電之前,以前還有銀號,還可以記記帳,有銀票,也能做,包括股票那時候也沒電,也能炒炒,叫叫價錢,也能買賣,有了電之後電子化,一樣是升級換代。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後,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會有升級換代的這種變化,有人稱之為改良,我覺得改良肯定不行了,一定要有顛覆。我是比較客觀,為什麼一定要顛覆呢?因為只要在這個行業內用互聯網的方式做,我會稱之為顛覆,你在這個行業紮得很深。就算是電子商務,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垂直的,比如京東做3C產品,唯品會做服飾,毛利很高的包括有人專門賣鑽石的,看似它是互聯網公司,實際上還是傳統行業,只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實現,一定也要在這個行業紮得很深,得知道你的供應鏈、貨源在哪裡,怎麼做,服務怎麼樣,是不是很專業。包括很多以前不起眼的,比如搜房網,不知不覺市值已經跟三大門戶不差了,和新浪差不多了,以前覺得搜房網好像很小,但搜房幾千人在不同的城市紮得很細。還有最近上市的幾個企業,比如58同城,包括還沒有上市的,比如美團,團購網站幾千人,看著不像那種互聯網的清新,其實都要紮得很深,只不過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本質上剝掉互聯網的殼,還是傳統行業,看到這些都是"又是顛覆、又是改良"的一種結果。
再看製造業,國內冒出的小米,做手機還能做成這樣,它就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的。因為雷軍對互聯網很熟悉,所以看到他很多的軟體、硬體加服務,加粉絲經營,加用戶高度介入生產過程,在微博上搞活動,很多人覺得傳統手機商不就在微博發幾句話嗎?是忽悠嗎?以為很簡單,實際上背後很多是用互聯網的思想來做,甚至說硬體不掙錢,靠服務,靠產生的使用者群,因為網路硬體是跟使用者連在一塊的,不是賣完就丟掉用戶,不是一個簡單的客服,他是賣完之後生意才剛開始。所以很多的產品和服務,其實可以用互聯網的思想去做的,最近好多案例都是用一種我們看似是有一些互聯網精神的方式,請粉絲內測,測一測這種好不好用,其實這是口碑、高端用戶才能試的,慢慢慢慢形成在網上開始傳開了。包括現在美國很火的汽車特斯拉,電動互聯網化的智慧汽車,也是一樣的,一看也是口碑經營,少數的高端精英用戶才可以用,然後很酷,這個電動汽車深圳比亞迪不都也有嗎?但是思路又不一樣,先做跑車,很互聯網化,裡面全智慧的,全部聯上網,你做什麼事情,車要不要維修,全部通過智慧手機可以感應到,包括很多各地充電的樁都是用服務的形式去做,在網上形成口碑。這些都是很有互聯網思想的方式去跟傳統行業結合,這是很好的案例。
每個企業都要給自己多一個準備
這些是我近期觀察到各行各業和互聯網有些結合的一些點,也是有點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是我想可能很多人問這個潮流來了,以後怎麼辦?都知道又該怎麼變,但是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或者DNA好像不適應有關係,其實坦白講這確實是最大一個區別,可能十年以後再回頭看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或者說現在應該改變什麼,可能會有更清晰的認識,但現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沒有切膚之痛,其實很難去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改變的。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說,怎麼樣能夠給自己多一個準備,即使是比如你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一個分支,調一些團隊,做一些可能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其實是有矛盾的,不妨嘗試,因為你不做的話你的對手或者是他想搶你市場的對手一定會做,還不如自己先試一下。
我們看為什麼諾基亞曾經如日中天,2000億歐元的市值,後來47億美金賣掉了,我們看到他曾經很堅持說我一定不用安卓,我控制不住,它是別人控制的,我堅決不用,但後來衰落了。微軟也是堅持說要維護我的Windows,還有Office,這是我的搖錢樹,這兩個是他最大的收入利潤,不肯放棄,現在很被動。現在蘋果剛發佈新版本,裡面什麼的Office軟體全部免費,以前還收錢。這是一招錯後面步步被動,所以還是要做軟硬一體化。
就像我們當時微信推出來的時候,手機QQ部門反對,雖然他也看到方向了,他甚至也有一個團隊已經在做一個類似的產品,其實兩個團隊都在做,只是最後誰跑出來受歡迎了,誰用這個軟體,最後是我們手機QQ的那個團隊失敗了,他做出來的不好用,微信出來了。我記得我們推出的時候,因為我們的無線業務部門做出來的東西不如廣州研發中心做QQ郵箱的團隊做得好,那時候運營商,我記得中國移動正在廣西、雲南開會,資料部立刻打電話給我們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因為我們有業務合作,在別的地方可能要懲罰你,不結算,是不是有什麼不可以做了,這個壓力很大。所以我們第一個版本是沒有做通信錄匹配的,當時聯通說你做了那個就觸紅線了,不許做,好吧,不給匹配。然後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一個簡版的QQ,大家用著沒意思,這個東西有什麼區別,簡版QQ,閹割版QQ,沒有意思。後來開始競爭了,國內已經好幾家出來了,我說不行了,給人罰,給人懲罰我們都不管了,通信錄要加入,原來我們導入的是QQ好友,再加上手機通訊錄,這是個很豐富的實驗,大家為什麼一加入之後,看到有好朋友冒出來,這是通訊錄匹配的結果。第二是加語音對講,原來沒有這個功能,就看著這個增長曲線,很難看的,平的,用的用戶不用了,不就是簡版的QQ嗎?沒意思,直到加入這個以後,瞬間就上去了。這個很高科技嗎?不高科技吧,十年前我們在PC上就做過這個嘗試,做完之後沒人用把它摘掉了,因為早年如果說有印象的話,十幾年前美國有一個運營商,就是基於通信電路做的產品,但是那個時候是給酒店的門童通知,把它拿到對講機網路裡用,還沒有用在我們大家日常來使用,叫做通過行動電話通信網路來實現集群調度的這種性能,以前大家就有對講機集群,一喊就通,集群系統。
以前我們做,覺得很老的技術,反而用在移動互聯網這個地方,為什麼呢?以前PC上我們模擬了,那種用途太少了,因為QQ已經視頻風行了,再加這個有什麼意思呢?第二,你給我留了言,我不線上,再上去聽你的話,中間對不起來,真的是像電話留言了,大家覺得沒意思了。反而在微信裡面用移動互聯網、用手機結合了之後,大家發現它還比較即時,因為很快可以收到,可以回應。第二,又沒有電話這種壓迫感很強,你現在忙,在洗手間,在睡覺,正在會議中或者是父母和你,一個在美國出國留學,一個在這邊。
這個發現出來了,它有獨特的魅力在裡面,同樣的一種形式在不同的環境技術下它是很有特色的,而且這個也是之前傳統運營商肯定做不到的,不管打電話也好,發短信也好,很多人說發短信可以群發,是群發了,但收到之後回是回給你一個人,不是回給所有的群,跟你現在群裡面一講大家是一起分享,這種感受是不同的。這種感受只有在郵件裡才能體會到,大家就討論了,這就是大家商業中都離不開的行為,其實這個原理就是微信的原理。為什麼在我們廣州的郵箱團隊做出來的,因為它實際上就是個郵箱,它就是郵箱系統改造出來的。
又回過頭來,這裡面其實我們當時是做了一些伏筆,現在回頭看還真的有用,是追溯到以前了。當時郵箱團隊,以前大家很難通過手機處理郵件的,最好就是黑莓,我是好幾年前開始用,用是香港的號,香港的運營商開通的。當然回頭說現在黑莓比較悲慘,熱的時候如日中天,奧巴馬總統全都用這個,高端的歷史,商業精英的形象。那時候我想什麼時候可以把這個讓老百姓可以使用,因為那時候還不是你主動去查郵件的,郵件是推到你的手中的,所以我說能不能我們把郵箱改造成一個用戶端軟體,基於這個來做,我們希望普及化這個移動郵件。現在這個已經不神秘了,所以這也難怪為什麼黑莓這麼慘,從曾經千億美金,現在是賣又賣不掉。
1000億美金這個線,其實很恐怖的
可以看得到在一個溫室裡面很舒適的情況下,這種危機是突然間就發生了,當然也給我們敲警鐘,我們摸了一千億美金這個線,其實很恐怖的,如果做得不好,真的能跌到只剩下幾個點的市值,幾個百分點,是分分鐘可能發生的,因為前面就倒下幾個,好多都那麼倒下的,屍體還溫著,還是很嚇人的,這個也是給我們這個感受。我們當時做了這個郵箱用戶端,後來我們要做一個類似像簡版手機QQ的那個版本,怎麼改呢?就直接拿這個,就這個團隊三五個人,趕緊抽調人馬做這個,後端拿郵箱改造一下,就出來了,只做手機,很快,做了兩個月,一路一路這樣,最後我們感覺到跟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也覺得不如意,這個東西應該是補充。甚至在發展過程中,還有資訊安全問題,比如說用微信練法輪功,還有搖一搖、查看附近,又成為什麼約泡工具了,趕緊給處理掉。當時中國移動意見很大,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就問工信部,我說如果你能出一個命令說禁止微信團體用,可以,我還有手機QQ,我不怕,你能不能把全部封掉,包括國外的那些全部封掉。我說那不就是啊,你不做別人進來做了,如果你能一聲令下說會威脅運營商,這個東西一律不准做,也可以,而我手機QQ一直這麼多年都在,最後大家也都明白了,這個是大勢所趨,但我們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到現在有的運營商想明白了,有的運營商還想不明白。
所以說我們做很多,一路上好麻煩,都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沒有安穩多久,現在就很多了,網易結合中國電信搞了易信,今天說是全網要免流量的,說是送流量。前兩天會議我說我們當年跟旺旺競爭,當時主持人郭廣昌說,你就把來往當成一個移動旺旺而已啊?我覺得這還是要跟他自己的淘寶使用者、電子商務結合,他的定位用於商家和買家之間的,它很難成為一個消費體的溝通工具,這個過去PC時代已經完全沿著這樣的路,15年後又再重演一次。我們回頭看,為什麼中國的運營商對這些業務這麼敵視,一年前我們剛好還投了一個韓國的微信,我們問他你們那邊怎麼樣,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年多了,發生一模一樣的情況,最大的運營商開始使壞,在網路上讓它信號斷一下、網路斷一下,可以做這個事情,他公開這些資料給所有老百姓,說是被干擾,沒有被干擾是很好,一公開之後線民就炸鍋,因為人家給你運營商交了錢,憑什麼斷網,你是違約了,最後類似工信部這樣的部門就出來叫禁止。然後好,那我自己搞一個,幾家運營商,自己搞,也搞個類似像他這樣的團隊,就這麼失敗了,沒辦法,反正最好是天下大亂,他可以重新劃分界線,通常是最大的運營商最反對,因為既得利益。
所以看到這個東西,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本能反應,一樣有這個過程,要鬧,甚至有可能都會搞背後小動作,媒體再炒一炒,但最終都抵擋不過潮流,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因為不是我們去編這個,不是我們做的話,也有國外的競爭者會做,他也一樣會做這個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大勢所趨。移動互聯網還沒有這麼流行的時候,大家用的是物網,打個電話,現在用的是電腦,現在把用電腦的時間用在移動終端,用你的移動通信網路服務,其實運營商還擔心什麼?至少是薄利多銷,或者是以後語音、短信完全免費,甚至在套餐裡面隨便用,其實最主要是流量資料包經營就可以了,因為誰也離不開你的資料流程量,這個做得好的話每月其實並不會降價,完全是可以經營得好,當然利潤率也沒那麼高。再說,畢竟是中國運營商應用,這還是比國外高很多。未來運營商和很多服務提供者其實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軟體硬體服務和通信服務其實可以連為一體提供一個綜合體驗的服務,我覺得這裡面是有很多空間的,跨界的合作其實是應該多想一想,因為靠以前每一個細分的領域去做,越來越不實用。現在軟體硬體加服務要一體來做,就是這個道理。
O2O和手遊發展特別快
我們洩露的出去文章裡,當時我們總裁提到一個說法,現在日活躍使用最多的APP除了遊戲以外,的確是用QQ、微信是占頭兩名,第三是搜狗輸入法,這個因為我們投資了,所以我們算半個,第四是Q Zone,是我們傳統的QQ的空間,這個在座不用,但是年輕人很喜歡用,第五個360,按日活躍數來看排序是這樣。我們為什麼有點幸運占優,就是因為手機其實本身是一個偏通信的,電腦還更偏資訊、看視頻,但手機是通信屬性偏強,所以很幸運我們剛好做了通信,這是我們占了先機。但是看後面其實手機功能越來越強、越來越大之後,其他東西開始被占了,包括微博類,微博類雖然是算社交媒體,但它也是屬於傳播類的,轉來轉去的,是廣播型傳播的通信,新浪微博在手機上的活躍度,還進不了前五,但是前十以內。之後我們再看到移動支付在最近起來了,現在看到阿裡是特別上心,對這個,因為看到他沖的很前,需要移動支付,當然也可能是受了微信支付的刺激,一下子定這個市場,聽說是抽調了公司的好手全部紮在無線這個業務上面,要打造幾個所謂的門票,所以他的支付寶錢包是比較跟進。
這個其實是一個蠻結合線上線下的,因為差不多兩年前我就開始鼓吹,應該說我在業內最早講這個二維碼,掃碼,這個技術已經存在了好多年,二維碼,但是真正說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的,更多是移動互聯網,特別是智慧手機起來之後,這個掃碼率先在微信裡面先火了。如果在座大家有印象的話,是火在什麼地方呢?是火在我們推出公眾帳號之後,很多人發現公眾號是有機會擁有粉絲的,趕緊去經營,當時我們設了一個必須是超過500人成為你的粉絲才可以加V,才會給你認證,大家積極了,趕緊在微博,新浪微博也有,騰訊微博也有,很多在新浪微博的高端大V,拼命傳播微信的這個公眾帳號,幫我們做了大量廣告,知道什麼叫二維碼、什麼叫掃一掃,用微信掃,拼命做"請用微信掃一掃",那個傳播的很快。那個之後我們這種掃一掃就成為一個腦子裡聯想用微信的,雖然之前有一些什麼掃一掃,但那個不是主流。
我當時跟業界說,PC是用一個網址,但這個可能涉及到線上基於IP網路世界跟線下世界的一個關鍵連接點,一掃就連起來了。一掃三秒鐘你要的那個,完全無接觸,很多很酷的體驗,包括現在用手機,因為你一直登錄著,有你的帳號,在電腦上不在登錄狀態的,掃一下電腦,自動進入,登錄完畢,都可以做到,手都不用敲,無接觸式直接登錄。所以這些很酷的體驗都是以前沒有移動互聯網掃碼做不出來的,我們率先做出來,這些體驗有一點顛覆性和創新性。現在競爭越來越大,是移動支付。但電子購物沒有那麼快,因為很多人還是希望在PC上慢慢看,但是反而O2O,攜程也好,包括去哪兒也好,現在幾乎都已經呈40%,甚至有時候到60%的下載量,手機上,包括團購,現在大量通過手機上,為什麼呢?他本身需要這種商務,或者團購去吃飯,他就在路上,不在電腦上。那次見美團的CEO王興,就問他現在團購吃飯到進餐廳要隔多久,他說以前是比較長,現在團購都慢慢團,只有一個小時,就在他去餐廳的路上,去哪兒吃找一下就訂了,一小時內就到店了,到店以後就消費,這很快,都在路上就完成了,這個演變速度比我想像中快得多,我觀察到這些。手遊就更不用說了,也就這兩個月,大家突然間發現微信是用社交做手機遊戲,是這樣,一天超過2000萬人,我們當時算了沒有任何付費,沒有試探出這個怎麼付費。前不久是鬥地主,一天超過2000萬人鬥地主,原來我們有一款老遊戲,是單獨的一款手機遊戲,叫節奏大師,是音樂類的,我已經上線一年多了,日活躍70萬,一上這東西1700萬,主要就是加社交,最主要是可以跟你的朋友比。但是這些都還是屬於那種輕度的嘗試,因為我們看到韓國、日本,他們在這方面其實是很早就已經證明這個,我絲毫不擔心,這個很容易做成的,但是往後怎麼發展,特別是很深的,重度的、大型的遊戲要怎麼開發,用戶會用,其實這個還不太清楚。
百度股價一度比較低迷,曾經到80多塊錢,最近到160了。Google也是一樣,它有安卓,有很多資產,還沒有體現出,最近有移動業務來證明這個,股價就迅速起來。一是,搜索行為平移到手機之後,每千次搜索的變現能力會不會降太低,因為以前的資料很悲觀,只有1/7,1/10,變現能力,很恐怖的,如果說這個,轉過來只剩幾分之一,這個變現能力多嚇人,現在開始慢慢上來了。第二,在手機上大家是不是不搜索了?直接有APP不就完了嗎?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直接點APP好過我在手機上打開流覽器搜索。我們現在看這個可能會有一半或者不到一半,但是即使一半,因為剛才講了,使用時間多很多,薄利多銷,這個盤子分母大,就算乘以1/2,可能總數還是達不到,所以也不用那麼悲觀。
@
"我們 NU SKIN 的使命是要在世界各地凝聚一股善的力量:憑藉酬報優渥的事業機會、不斷創新的優質產品、和充實積極的優良文化,賦予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力量。" Blake Roney 羅百禮 (Founder of NU SKIN 如新集團創辦人)
"我們也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可是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做一些小事。" (特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即使是最輕微的善意觸碰也能點亮一顆沈寂的心。 善, 能夠改變人們的生命。" (2012年6月12日,翁山蘇姬女士,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致詞中提到)
選擇在今天,過程在明天,結果在後天。
一呼一吸之間,有的人成就了偉大,有的人卻依然在原地踏步。
人生長河中,但凡可以沉澱下來的,不是你得到了多少名和利,而是有多少人因你而改變。
成就夢想、眼盯目標、心持信念、手舞足蹈、以身作真。。。
保持夢想、鎖定目標、堅持信念、積極行動、以身作則!!!
NU SKIN 3.0 目標:每天有100萬兒童因 NU SKIN 如新而開心歡笑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一帆風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時候也不必灰心喪志。情況好的時候,不能沒有警覺心;壞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可能條件一改變,情況就會轉變。"
"偉人所達到並保持著的高處,並不是一飛就到的,而是他們在同伴們都睡著的時候,一步步艱辛地向上攀爬的。"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是在失敗陰影下看不見陽光。只要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線。
恭維就像口香糖,能嚼不能咽。不要因為世界的五彩繽紛而迷茫了你選擇的目光。
不要因為旅途的風雨雷電而不願再一次揚帆起航。
不要因為世事的艱辛而忘記風雨兼程。
不要因為別人的哀歎而改變自己的航程。
不要因為別人的拒絕而懷疑自己的選擇。
不要因為安逸的現狀而放棄心中湧動的夢。
"四個堅持:簡化才能簡單、專注才會專業、整合才可結合、持續才將延續"